第595章:刘宏-《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》
第(2/3)页
想来跟面前的少年没什么关系。
他同河间王的关系,都已经疏远到了张角不像是的地步,更何况远在洛阳的天子呢?
张角只对此地的小主人解释道:
“追求财富,还有美丽的人与物,是人的天性。”
“毕竟人生在世,哪有不付出代价,便能得到的东西呢?”
朝廷发行的钱币,
世人认可的,可以用来交换的金银珠宝、锦缎粮食,
都是“代价”的一种。
“我不觉得喜欢钱财宝物,是可鄙的事情。”
在这点上,
太平道很早之前,便达成了共识。
凭借自己的努力,进行财富的积累,最后达到不为衣食住行忧虑,追求日常享受的地步,
并不是什么会让道长们批判的罪恶。
太平道对于世人财富的“均平”,更追求一种不欺压他人、不通过贪赃枉法的手段,来获取财富的境界。
毕竟绝对平均,这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世间万千生灵的才智、能力,乃至于运气,也的确存在着高下强弱之分,
他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,而只念叨着“一切平等”的幻想。
总的来说,
只要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而且不要在获得富贵后,变成为富不仁的恶者就好。
“你是我见到的,第一个说这种话的人。”
刘宏听到他这样说,有些惊讶的瞪大了眼睛。
他有着超过母亲的智慧与天赋,也许他那位早早逝去的父亲,也比不上儿子的头脑,
不然的话,
刚刚招待客人的宴席之上,摆出主人架势的,便该是年长的主母,而不是眼前的少年。
张角请求借宿的时候,更不会因着少年的点头,便将一群外人放入宅院。
但无论怎样,
刘宏才满十岁不久,
即便往多了算,也只有十一的虚岁,
是个毫无疑问,而且没有走出过当地,见过太多外面风景的孩子。
那死的太早,以至于脑海中仅有微薄印象的父亲,没有对刘宏进行过教导,
母亲董氏成天只顾着清点家里的钱财,并发出“这日子越来越难过”的哀叹,对儿子的管教并不是很上心,
她给刘宏请的老师,也不是有名的大儒,其理念想法,更是规矩死板到让刘宏这个少年难受的程度。
使得刘宏时常在私底下鄙夷对方:
口中喊着“视金钱如粪土”、“君子称义不称利”的话,可还不是为了五斗米折腰,来教导自己读书?
那正气凛然的样子,
好像他家不给钱,对方还会免费教导自己一样。
“太平道的人,都像你这样会说话吗?”
刘宏背着手,绕着张角走了两圈,打量着面前清瘦长须,比起自己那位已经“功成身退”的启蒙老师,更像一位长者学士的中年道士。
张角见多了出身高贵的人,也经受过不少更居高临下的打量,
因此对刘宏毫不遮掩的目光,一点也不觉得生气。
若是为一个眼神就鼓气愤怒,
那太平道也不用传道了。
要知道,
天底下脾气古怪,待人无礼的家伙,数量可太多了!
“只是说些正常的道理罢了。”
“那为什么这样的道理,当世的君子们却不懂,甚至鄙视排斥它呢?”
张角便说,“世间的道理原本简单易懂,只是念的人多了,增添了自己的见解,就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了。”
为什么世人喜欢念经辩经?
难道那古人传下来的经典,多多的念诵几遍,就能自动显露出其中的智慧,让愚者变得贤明吗?
那又不是只要“刷就完事儿了”的进度条!
若是如此,
想来天底下也不会有盲目痴愚之人了,
古之圣贤,
还有鬼神们期盼的人人如龙之世,
也很快会到来。
可惜,
美好的总是幻想。
后来者之所以热爱念经辩经,无非是想要借古人之口,宣扬自己的理念观点,更好的说服别人,标榜自己的正当性罢了。
而怀抱着这样的想法,
在念经的过程中偏离经典本身的意思,乃至于把经念歪,搅的黑白不分、青紫一片,也是时常发生的情况。
所谓的“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”,便是如此。
也就是太平道情况特殊,
那些写下经典的前辈,偶尔还能探出头,对故意念歪自己意思的后辈,进行拳脚交流,
作为最大靠山,最终信仰的上帝,也是个会四处溜达的,
这才使得太平道传承到现在,信众遍布天下九州,在泰西更是当上了国教,
却没有迎来四分五裂、各自念经的场景。
刘宏听到他的话,便忍不住笑了,“我算是明白,为什么世祖曾与黄巾军争夺天下,最后却还是没能阻止太平道的传播了。”
说话这么好听,
不管是上位者还是下位者,哪个不喜欢呢?
“要不要留下来,为我讲解一番道理?”
刘宏拍了拍自己,“我可是堂堂的大汉解渎亭侯!”
第(2/3)页